欢迎来到 反腐倡廉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反腐资讯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擘画发展蓝图 既是国事也是家事

发布时间:2021-03-24 23:29:47 作者:佚名   来源: 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推进港口群一体化治理,强化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图为繁忙的上港集团洋山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此前一天,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

  在这份6万多字的纲要文本中,一系列重点任务、诸多标志性工程、翔实的指标数据,擘画出中国发展的蓝图。

  新发展阶段标定历史方位,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

  “中国正在规划未来。”美国CNBC称,两会是中国政府向14亿人民展示发展和进步的时间,也是在全球仍受到疫情大流行冲击下“制订计划、增强大国竞争力的时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过去一年,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全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全球主要经济体,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实践证明,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有利基础,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从国际看,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总体上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任凭风云变幻,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时与势就始终在我们一边,这就是中国的定力和底气所在。

  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上升为共同的行动纲领。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最权威的纲领性文件,五年规划编制大致需经历以下步骤:中期评估、前期调研、形成基本思路、起草中央《建议》、通过中央《建议》、起草《纲要》草案、公众建言献策、衔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审查与发布《纲要》。

  从根据党中央《建议》制定,到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向全社会公布实施,五年规划是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一方面,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党中央规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

  追求增长质量,“十四五”不设GDP具体目标

  “中国重设年度GDP目标。”外界普遍认为,6%以上的目标表明中国已准备好采取措施,努力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保持经济强劲增长。

  过去一年,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贸形势面临极大不确定性,我国从实际出发,并未设定GDP增长的量化目标。今年GDP增速目标得以“回归”,足以证明我国不仅经受考验稳住了经济基本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始终没有变。

  与2021年GDP增速“6%以上”的设定不同,规划纲要在20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并没有设定5年的GDP年均增速指标,而是强调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

  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反映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历来备受关注。对比过往,“十二五”规划设定GDP年均增速为7%,“十三五”规划则设定了高于6.5%的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十四五”规划对经济增长目标不作具体设定,这在五年规划史上尚属首次。

  “实际上是以定性表述为主,隐含定量表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并不意味着不要GDP增速”。这是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整体出发,充分把握“十四五”发展趋势和内外部环境,经过慎重论证、反复比选、深入研究作出的一次调整。

  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简单以GDP增速论英雄,更不能为了经济增长不顾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后果;但另一方面,实现现代化需要合理的增长,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规划纲要的处理方式有效兼顾了这两方面需求。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蕴含着未来15年中国GDP增速需要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纲要当中其他主要指标如失业率、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和GDP相关联,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字隐含了中国要努力使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纲要的8个约束性指标中,7个集中在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从侧面印证出,高质量发展是关键核心词,不可偏废。换言之,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要求,更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刚性要求。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

  港珠澳大桥在设计建设之初,曾与一家外国公司商谈过技术合作事宜。对方直接开出了1.5亿欧元的“天价咨询费”,且拒绝议价,只因为他们断言“中国没有能力做成这件事情”。

  经过多年的艰难探索,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座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被外媒列入“新世界七大奇迹”,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诸多成就的代表之一。

  “任何想要卡中国脖子的做法,只会加速中国的进步,让自己加速失去竞争优势。”3月9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认为。

  围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规划纲要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瞄准科技创新源头,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此外,规划纲要就“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英雄不问出处,能者尽展其才。”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认为,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先进的原创科研成果,“立地”就是要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从科学技术到管理模式全方位创新。

  未来五年,创新将如何改变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0%……规划纲要里的一个个数字,不断刷新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

  以5G为例,“56%”意味着数以亿计的设备互联,5G将向县镇、乡村进一步延伸。纵横网络为数字中国筑牢根基,催生更多应用场景。正如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部长通道”上表示:“今年以及未来五年,我们将建成系统完备的5G网络,5G垂直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董事长郑杰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当5G与北斗融合,将形成一个从天上到地下全范围覆盖的信息服务网络,构建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时空体系,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动力。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规划纲要中,“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单独成篇,分章进行了论述和部署。

  “这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说。

  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循环之要,在于畅通。完整的国内大循环,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根据规划纲要,要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从源头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比如:生产方面,提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分配方面,提出“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流通方面,提出“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消费方面,提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从北京到海南,从沿海到内陆,从自贸区到自贸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不断布局高水平开放的新载体,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提出“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上,提出“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上,提出“维护和完善多边经济治理机制”“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等等。

  “十四五”民生福祉类指标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居历次之最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涉及民生福祉的有7项,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与“十三五”规划纲要相比,还新增“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等指标。

  “五年规划既是‘国事’,也是‘家事’。”胡祖才介绍,纲要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和改善民生福祉,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指标和政策举措。

  就业和收入方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首要位置,扩大就业容量,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教育方面,持续改善教育基础薄弱县、人口流入地和农村地区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00所以上,加快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新建改扩建2万所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幼儿园学位400万个以上,努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

  医疗卫生方面,提升医护人员培养质量与规模,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提高到3.2人、注册护士数提高到3.8人;健全全民医保制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积极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改革,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社会保障方面,进一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养老育幼方面,多措并举扩大养老机构床位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由目前的1.8个提高到4.5个。

  首提以立法形式保障规划实施,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规划纲要将“加强规划实施保障”作为结语,并设置独立篇章,着力形成推动实施的强大合力,将美好蓝图切实转化为发展实效。

  把规划纲要各项任务举措落到实处,根本在于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动员组织各级各方面力量真抓实干。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部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优先序,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决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更不能敷衍塞责、弄虚作假。

  “整个规划的实施,还需要一个立体的体系作支撑。”董煜介绍,五年规划目标一般会分解为国家年度计划目标,根据形势变化与年度财政计划、项目计划相配套。中央会通过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指导地方政府五年规划等方式引导推动地方政府更好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并通过目标分解和责任考核等手段促使地方政府完成公共服务、改善民生、资源环境等方面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还会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检查。

  如何完善规划实施机制?规划纲要提出,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和国家发展规划的规定、要求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加快出台发展规划法。这在五年规划历史上尚属首次提出,凸显了中央对于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心,意味着约束力和执行力更强,落地实施效果更佳。

  规划下一个五年,谋篇布局未来十五年,在以五年为刻度的浩瀚时空里,党中央始终将谋划发展的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未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韩亚栋)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1-03/14/content_8415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