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反腐倡廉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反腐时评

【清风时评】建党宏图怎样在上海展开

发布时间:2021-03-24 22:53:31 作者:佚名   来源: 上海市纪检监察网站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1920年,一大批革命者汇集于此,创办报刊、举行集会、组建社团、主办会议,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伟业。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历史性时刻,梳理上海建党的肌理与路径具有特殊的意义。

  “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

  渔阳里街区作为上海建党的活动中心,被赋予重要的时代使命。这里是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的创建中心、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心、革命青年的培育中心、工人运动的策划中心、各地建党的指导中心。

  1920年2月中旬,陈独秀为躲避北洋军阀的追捕,在李大钊等人的帮助下来到上海。4月,陈独秀入住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5月,陈独秀、李达等在老渔阳里2号组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有李汉俊、陈望道、施存统、邵力子等。6月,陈独秀约同李汉俊、俞秀松等人,在老渔阳里2号成立“中国共产党”,后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由此,老渔阳里2号成为革命者的聚会中心,各地的革命者纷至沓来。一块小黑板用粉笔写着“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可见当年之盛况。史料显示,毛泽东曾走进老渔阳里,与陈独秀探讨马克思主义;在老渔阳里2号入党的有李达、沈雁冰、林伯渠等20人左右。

  1920年8月15日,《劳动界》周刊在老渔阳里2号创办。这是专门向工人宣传革命理论的通俗读物,由李汉俊任主编。《劳动界》周刊发行量较大、影响深远,各地效仿上海也相继创办工人刊物,如北京创办《劳动音》、广州创办《劳动者》。

  11月23日,发起组于老渔阳里2号制定《中国共产党宣言》。该宣言第一次亮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鲜明提出“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为中共一大的筹备召开和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建立起了奠基作用。

  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也是革命者的重要活动空间。1920年7月,共产国际使团在此设立中俄通讯社;1921年1月起,改称华俄通讯社。通讯社的主要任务是向共产国际报道中国革命情况,发送来自共产国际和苏俄的消息。该社播发的第一篇稿件就是上海《民国日报》刊登的《远东俄国合作社情形》。

  1920年8月22日,俞秀松、陈望道、李汉俊等8名平均24.5岁的年轻人,发起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以研究科学理论、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宣传社会主义为目的,俞秀松、陈望道、杨明斋等人时常聚集到这栋小楼,热切探讨救国之道。

  进步青年后来成为骨干力量

  《星期评论》与《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新青年》并称宣传新文化的“四大周刊”。

  1919年6月8日正式创刊的《星期评论》,以独立的精神提倡新文化,宣传社会主义。社址初设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新民里5号,后搬至白尔路三益里17号(遗址在济南路168弄)。

  1920年初,邵力子在《星期评论》社委托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5月,在义乌完成翻译的陈望道回沪,在三益里将译稿交给俞秀松,俞秀松转交给陈独秀。陈独秀、李汉俊校对后,与维经斯基商议出版并得到经费支持,在辣斐德路成裕里(今复兴中路221弄12号),设立又新印刷所。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这里完成印刷,由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

  在抓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同时,革命者还深入工厂,大力推动工运发展。

  1920年秋,发起组指派李启汉在槟榔路锦绣里3弄(今安远路62弄178号—180号)主持第一所工人学校——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分早晚两班上课。

  李启汉的另一个使命是,在纺织工人集中的沪西建立上海纺织工会沪西分会。他还曾到叉袋角(今海防路、淮安路、西苏州路交会处一带)的工人补习学校活动。

  10月10日,在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等协助下,上海工商友谊会在爱文义路、白克路(今北京西路、凤阳路)路口的毓贤学校召开成立会。上海工商友谊会中的进步青年赵醒侬、沈资田、张人亚、蔡炳南、洪扬生等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

  1921年7月21日,李启汉代表党组织,来到浦东刘公庙(吴家厅41号)召集工人议事,并领导英美烟厂工人罢工。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罢工,经过3个星期的奋斗取得了胜利。

  8月1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北成都路19号(今成都北路899号)成立,进一步团结、组织工人开展工人运动。

  “睡在板凳架起来的木板上”

  1921年初夏,召开中共“一大”被提上议事日程,老渔阳里2号成了筹办这次会议的秘书处。

  按照中共“一大”会议会务组的安排,除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住在家中,陈公博携新婚妻子住在南京路的旅社外,其余代表均安排住在延庆里博文女校内(今太仓路127号)。

  博文女校楼上靠西的三间前楼是当时代表们下榻的地方,毛泽东住靠西的一间,睡在用两条板凳架起来的木板上。这里不仅是“一大”代表的食宿地,也为代表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建党经验的场所。

  出席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来到上海后,住进了旅馆。目前,尼克尔斯基住处尚难以确认,马林住所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研究人员的考订下有了突破。据考证,马林抵沪后入住的旅社就是位于南京路北面的先施公司东亚旅馆(今南京东路660号)。

  中共“一大”的主要会场在望志路106号,这片石库门建于1920年夏秋之间,对面的南侧当时只是一片菜地,菜地旁仅有一座庵堂,路口向西也仅有一些平房和几家小手工业工场,可谓人烟相对稀少,有利于开展革命活动。

  百年前的上海,众多革命者汇聚于此,筚路蓝缕、开拓前行,完成建党伟业。这些丰富的建党图景,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材料,也是上海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资源。(苏智良)


原文链接:http://www.shjjjc.gov.cn/2015jjw/n2232/u1ai8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