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反腐倡廉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读书须知出入法

发布时间:2024-10-20 00:06:07 作者:佚名   来源: 西藏纪检监察网

  

  

  读书效果如何,方法很关键。南宋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指出:“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意思是读书要全身心投入,钻进书中细嚼慢咽,潜心研读探索,不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读了以后能跳出书本,高屋建瓴,灵活运用。这对我们读书学习颇有教益,值得借鉴。

  坚持原原本本读。用陈善的话来说就是“见得亲切”。看到一本好书,即心生一种亲切感、亲和力,出于乐趣、带着情感进入书中,体会作者的“用心处”。这并非先入为主、主观臆断,恰恰是求知的开始。起好这一步,重要的是立足文本,心到眼到口到地读、逐字逐句逐章地学。古人读书,第一件事就是“句读”。句读,也称句逗,俗称“断句”“圈点”。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强调启蒙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学习断句。《三字经》中也讲,“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语句段落,关系文章结构、事物逻辑,必须“求甚解”。如果缺失了原原本本这个基础,读书就容易支离破碎、浅尝辄止,甚至断章取义、跑偏错向。

  坚持融会贯通读。“学而不化,非学也。”读书而没有融会贯通,就不能算真正有意义、有成效的读书。“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不论是天下最好吃的食物,还是世间最高明的道理,只是生吞活剥不能咀嚼品味,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和价值。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达到融会贯通,要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上下功夫。朱熹说:“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只有把相关的各方面知识、道理融合贯穿起来,多问几个是什么,既知其言又知其义,多问几个为什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得到对事物全面系统、深入透彻的理解。经过这样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处处联通、层层深入的功夫,才能登堂入室,内化于心。

  坚持联系实际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读书的旨归所在。王充说:“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如果止于知而不能用,即使诵诗读经千篇以上,也只是鹦鹉学舌、死在言下而已。毛泽东强调,“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学习。”他形象地指出,读书学习要“有的放矢”。现实当中,一些人之所以会觉得读书太空、学习没用,根本问题就在于没有明确目的导向、强烈问题意识,不能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难免“学用两张皮”“知行不一致”。脑子里装着问题、想着目标,想去解决问题、实现目标,便会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把学和用结合起来,由此学得通透。

  从入到出,一入一出,方是读书。然而,读书又不止这一入一出,常常是几入几出。尤其是对于经典文本的学习,需要反反复复读,既要由浅入深再感悟,更要结合工作和实际再运用,循序渐进以至无穷。


原文链接:http://www.xzjjw.gov.cn/ll/113409.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