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反腐倡廉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民情民声

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典型案例丨小小羊肚菌 鼓起农民“钱袋子”

发布时间:2024-01-13 05:52:05 作者:佚名   来源: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背 景

  那光村地处“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东部,距县城18公里,是花垣县重点帮扶村。全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那光村“七分山地两分田,一分是路和庄园”,人均耕地不到1亩,全村297户、1290人,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工作队入驻后开展了详实的调查研究,发现那光村发展产业困难重重:一是发展信心不足,二是发展条件贫瘠,三是土地政策掣肘,四是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多、困难大,并没有动摇工作队产业优先发展的决心。工作队充分发挥学农、在农优势,依靠派出单位的农学学科资源,逐条破解难题,为那光村老百姓探索实践了一条“把集体经济饭碗端在自己手上”的新路子。

  做 法

  谋定,理清关键问题

  那光村基本农田要种粮,粮食效益又不高,“那光干什么”成为了最大的难题。工作队围绕村里的生态条件、气候特点和群众耕种习惯,开展了详实的调查研究。先后组织学校35名专家教授“9探那光”,会诊“那光干什么”,通过调阅气象数据、检测水土信息、分析市场需求、综合技术储备,为那光村量身设计了利用冬闲田种植羊肚菌项目的发展思路。羊肚菌一不与粮争地,可守政策底线。其生产周期为每年12月至来年3月,“稻菌”轮作即可保粮食生产又可保群众增收。二不愁销路,可除销售顾虑。因其难栽培,市场供不应求,除菌种销售商协议回收外,菇商往往上门收购。三是效益好,可保群众增收。羊肚菌是目前人工栽培价值最高的食用菌,实现稳产,亩产效益可轻松过万。

  确定了发展方向解决了“干什么”的问题,但“谁来干”又是工作队面临的一大难题。羊肚菌种植技术要求高,属于典型的“三高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花垣县从未有过规模化种植羊肚菌的历史,没有样板可借鉴,没有经验可学习。面对村干部的质疑与村民的犹豫,工作队在与学校食用菌技术团队反复沟通后,下定决心:“产业必须干!干部不敢干,工作队和专家带着他们干!农民不敢干,工作队带着村干部干给他们看!别人能种出来,我们也种得出。”

  经过反复做工作,工作队和村“两委”统一了思想,确定了“双带双扶”的工作思路。带着村干部做示范、带着想参与的村民适度规模做探索;扶持支委办“支部农场”,支委带头抓经济生产;扶持老百姓办“家庭农场”,大户带头搞探索。

  后动,破解重重困难

  产业选得再好,没有资金也开不了锣。在捉襟见肘的时候,工作队找到了花垣县定点帮扶企业,该企业对工作队“利用冬闲田发展高价值羊肚菌”的产业思路和“农大学科团队全程参与培育集体产业”的操作模式十分认可,校企合作、一拍即合。不到百天,就划拨了专项产业资金117.7万元,专项扶持那光村“利用冬闲田种植羊肚菌”示范项目,开启了“央企资金注入+高校技术输入+地方人力投入”合作帮扶模式。

  为攻克技术难关,工作队邀请学校食用菌团队不下30次到村指导、不下千次线上咨询,先后指导完成了基地选址、理论培训、设施建设、土壤改良等工作。专家与种植户点对点、面对面交流互动,手把手亲自教授村民技术要领和操作细节;同时,把村民、村干部带到农大的课堂上学原理,带到长沙、古丈的规模企业学经验。道理懂了,干部群众的信心也就足了。特别是看到别的企业通过种植羊肚菌挣了钱,创业的劲头也上来了。

  在工作队带领下,2021年那光村发展羊肚菌22亩,其中村集体发展12亩,5名跟干的老百姓各种2亩。村民文化水平低,知识消化吸收慢,工作队又当技术员、又当老师,边学边干,带着村民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羊肚菌种植取得成功,首次实现了羊肚菌在花垣的规模化种植。尽管首年产量未达预期,但收益依然可观。通过湖南农业大学消费帮扶,当年羊肚菌种植收入到20.6万元。跟种的老百姓,最多的一户赚了近3万元。2022年,村集体的“支部农场”种植羊肚菌14亩,工作队扶持的大户成立了羊肚菌专业种植合作社,种植12亩。第2轮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明显高于首年,合作社种植亩产达500斤/亩,村集体种植的羊肚菌也超过300斤/亩。

  羊肚菌虽然有菇商集中收购托底,但要卖出好价格,帮农民赚取更多利润,还得让那光村的优质羊肚菌走向市场、走向终端。工作队协调学校多学科协同发力,助力产业做通做精。积极联系县政府和相关企业取得“十八洞羊肚菌”的使用授权;组织学校视觉传达设计系师生完成“十八洞羊肚菌”商标设计,对羊肚菌产品包装进行系列形象设计,形成了涵盖鲜货、干货,优品、普品的多元包装体系。请来学校商学院电商专业的师生,帮助在抖音、淘宝等平台建立了线上销售店铺;组织市场营销专业师生制作了精美的“羊肚菌”科普宣传视频,引流推介那光,推介羊肚菌。同时,利用校友资源对接社区流量、餐饮店铺,帮助村集体拉通线下销售渠道,指导帮助村民把农产品推向市场。

  成 效

  工作队通过“带着干、领着干”,共为那光村培养羊肚菌种植技术人员7名,培育羊肚菌专业种植合作社1个,建立线上销售店铺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5万元。手把手的教会了村民羊肚菌的种、加、销,为那光村集体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留下了生产技术、留下了设施设备、留下了发展本金、留下了渠道平台、留下了生产经营模板,探索出了一条“兼顾粮食安全与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感 悟

  湖南农业大学驻花垣县那光村第一书记彭可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关键要解决好“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分”这三个核心问题。“干什么”决定了发展出路,“谁来干”决定了发展质量,“怎么分”决定了发展效益。在产业帮扶的过程中,普遍面对的是没思路、没信心、没见识、没经验、没技能的村民。如何让农民高质量参与乡村振兴中、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分享红利,恐怕“授之以鱼”还不行。惟有“授人以渔”,在乡村振兴的创业实践和探索中提高村民发展产业、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可留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火种。


原文链接:https://www.hxw.gov.cn/content/2024/01/08/1444158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