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反腐倡廉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各地动态

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2021年4月2日)

发布时间:2021-04-08 16:39:43 作者:佚名   来源: 吉林省纪委省监委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2020〕30号),结合吉林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为推进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思路。按照中央有关政策规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根据脱贫县、脱贫村和脱贫人口接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理清工作思路,做好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重点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推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

  ——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顺应农民群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期盼,尊重农民意愿,发扬农民首创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突出志智双扶,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四)目标任务。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五)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持续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分工责任,防止松劲懈怠。继续保持帮扶资源、力量不减,防止一撤了之。切实加强资金监管、成效监管、作风监管,防止贫困反弹。对现有帮扶政策进行分类梳理,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防止急刹车。继续稳定低保、特困供养等兜底救助类政策,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医保局、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落实,下同)

  (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合理确定监测标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加强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和对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对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提升信息精准性。建立健全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以县为单位,通过农户主动申请、乡村干部走访排查、相关行业部门筛查、大数据比对等途径,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和动态核查。采取预防性和事后帮扶相结合措施,分层分类及时将监测对象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强化产业、就业等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强化兜底保障,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或家庭重大变故的,实行“一事一议”,形成工作闭环,确保动态清零。(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农业农村厅、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医保局、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省人社厅、省民政厅等)

  (七)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进一步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持续做好控辍保学核查比对、跟踪帮扶等工作,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动员、引导脱贫人口持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在县(市)设立脱贫户住房安全保障专项基金,强化日常管护、动态监测和预警处置,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落实《吉林省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办法》,完善运行管理,强化经费保障,健全“从源头到龙头”的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医保局、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扶贫办等)

  (八)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聚焦集中安置区,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深入开展就业专项帮扶,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都有人就业。鼓励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安置区附近建厂,推动政府投资、以工代赈、公共管理服务项目定向吸纳搬迁群众,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搬迁人员。坚持“短中长”结合,统筹发展特色种养加、生态林果、休闲旅游等产业。全面落实属地化管理,加快完善一体化、均等化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新老居民融合交往、共建美好家园。(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扶贫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人社厅、省民政厅等)

  (九)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对脱贫攻坚以来使用各级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帮扶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分类建立台账、完成确权登记。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分类落实后续经营管理责任,确保持续发挥效益。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维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

  三、聚力做好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

  (十)持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坚持把强化脱贫县产业发展支撑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切实把握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不断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强化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提升并推动现有扶贫产业融入当地乡村特色产业总体布局,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构建稳定的产销关系。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继续优先支持脱贫县,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产业发展指导员计划实施范围,将产业发展指导员转为乡村振兴指导员,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支撑脱贫地区承接转移产业、壮大特色产业、提升质量效益。坚持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之路,支持脱贫地区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打造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竞争力。充分发挥“832”平台作用,大力拓宽互联网、预算单位采购等对接渠道,持续推进消费帮扶。加强帮扶项目资产监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业带动增收效果,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逐步致富。(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畜牧业管理局、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供销社、省自然资源厅等)

  (十一)持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根据脱贫劳动力就业愿望和培训意愿开展培训,增强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能力。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吉林劳务品牌,推进发展劳务经纪人,深化与劳务输入地区合作,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扩大有组织劳务输出规模,切实稳定脱贫劳动力外出就业。积极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延续扶贫车间扶持政策,强化返乡创业基地和相关就业载体建设,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创新创业,促进返乡在乡脱贫劳动力就业。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范围,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中,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以保洁保绿、治安协管、道路管护、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等非全日制工作岗位为重点,以无法离乡、无业可就的困难人员为安置对象,统筹开发乡村公益岗位;完善岗位管理机制,实现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扶贫办、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省交通厅、省住建厅等)

  (十二)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改善村容村貌,有序推进乡村生活垃圾治理,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提升行动,推进脱贫县“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重点实施通村入屯、加宽改造、提档升级、成片联网、打通“断头路”等五项工程,推动乡镇通三级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自然屯通硬化路,支持建设一批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实现具备条件的重点工业园区、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4A级及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有等级公路连接。完善等级公路网,实现高速公路县(市)全覆盖和相邻县(市)有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实施农村水利提升行动,以农村防洪、灌溉等建设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微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长期发挥效益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行动,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提高防范应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能力;推进农村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供气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实施农村物流提升行动,加强脱贫地区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运输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电网公司、省邮政管理局等)

  (十三)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实施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环节和能力提升行动,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强化脱贫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相应职业教育。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应助尽助。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省属公费师范生计划和特岗计划向脱贫县倾斜,推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实施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行动,继续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条件,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县强乡活村稳”分级诊疗体系,持续提升受援医院诊疗能力。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实施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施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行动,切实提高农民就近就便享受公共服务和实现社会源头治理的能力水平。(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建委、省住建厅、省民政厅等)

  四、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十四)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把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并实行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合力,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早消除。(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医保局等)

  (十五)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继续加强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将低收入家庭中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按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过渡期内原有扶贫项目保底收益不计入低保家庭收入。落实农村低保渐退和支出核减政策,并实行年度动态管理。加大低保标准制定省级统筹力度,设定最低指导标准。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低保标准的1.3倍。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有针对性地及时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分类分层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在乡镇(街道)建立备用金制度,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加强困难残疾人家庭走访探视,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省残联等)

  (十六)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过渡期内逐步调整脱贫人口资助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倾斜支付。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统筹提高年度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重点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三重保障制度综合减负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有困难的脱贫人口,延续脱贫攻坚期内形成的“一事一议”机制。探索通过商业健康保险,实现对脱贫人口目录外医疗费用保障待遇的过渡衔接。(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财政厅等)

  (十七)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适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脱贫人口等缴费困难群体,继续由地方政府按规定代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2022年底前每个县至少建有1所收住特困失能人员县级供养服务设施。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不断提升关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基本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民政厅、省残联等)

  (十八)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稳定提高救助水平,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保障基本生活,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等)

  五、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十九)集中支持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根据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等方面情况,全省确定12个县(市)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区域发展能力,确保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掉队。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保持对革命老区财政转移支付规模,持续助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定期监测评估。(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自然资源厅、省人社厅、省委组织部、省交通厅、省住建厅、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医保局、省民委、省发改委、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银保监局等)

  (二十)滚动实施脱贫村整村推进建设。各地要全面分析域内脱贫村情况,准确掌握各村短板弱项,对帮扶脱贫村发展作出统筹规划,按照缺啥补啥、急用先行的原则,全省每年选择300个脱贫村给予集中支持,有序推动脱贫村加快发展,与全省农村一道实现共同富裕。(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等)

  六、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二十一)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出重点。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聚焦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各地要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统筹地方可支配财力,支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偿还。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资金支出渠道支持。过渡期前3年脱贫县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其他地区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从原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单独切出一块用于支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确保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继续倾斜支持脱贫地区。按照国家要求,调整优化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过渡期内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发改委、省税务局等)

  (二十二)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对脱贫地区法人金融机构新发放符合条件的贷款继续运用再贷款予以支持,鼓励其他地区法人金融机构运用支农再贷款优先加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支持,对金融机构合理支农再贷款给予敞口满足,现有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推动金融机构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继续对脱贫人口给予小额信贷政策支持,帮助其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设针对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信贷产品,切实提高金融助农精准性、有效性。积极构建基础金融、物权增信、信用信息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三支柱一市场”农村新型普惠融资服务体系。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接续对脱贫户实施“6+N+1”扶贫产业保险。探索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适时开发“期货(权)+保险”地方特色农业险种。继续实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推动脱贫地区企业借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发行公司债券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省扶贫办、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银保监局、吉林证监局等)

  (二十三)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县乡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一定比例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振兴发展用地,过渡期内继续专项安排脱贫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指标不得挪用;原深度贫困县计划指标不足的,由省协调解决。对脱贫县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交易政策,推动原深度贫困县开展跨省域调剂。(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等)

  (二十四)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培和省培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银龄讲学计划、脱贫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优先满足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鼓励和引导到基层从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开展“组团式”帮扶活动,每年从市州以上企事业单位按需精准选派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县乡基层开展为期2年的帮扶工作。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增加脱贫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扎实开展“基层人才学历提升计划”,推荐选拔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免费开展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创新实施“订单农科生培养计划”,依托省属本科高校,连续5年每年为艰苦边远地区特别是脱贫地区乡镇“订单式”培养300名左右高素质人才。推动原国贫县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优先支持脱贫县面向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探索“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支持和鼓励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保障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继续加大脱贫地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在县级及以下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合同的硕博人才可按条件申请认定副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对县级及以下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不作论文、课题项目等硬性要求,长期在乡镇以下一线教学的农村教师符合认定条件的可不占单位岗位核定职数直接认定高级教师职称。(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农业农村厅等)

  七、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十五)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以清单化、图表化、手册化、模板化、机制化方式,明责任、定任务、促落实,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充分发挥省及地方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委农办等)

  (二十六)做好工作体系衔接。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落实联系指导市县乡村工作机制,继续实行省委常委和省人大、省政协党组书记联系指导市(州),其他省级领导联系指导脱贫县,省市县直部门(单位)继续包保帮扶脱贫村。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继续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第一书记并视情况选派驻村工作队,研究制定过渡期驻村工作管理办法,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委农办、省委组织部等)

  (二十七)做好社会力量帮扶衔接。协调推进中央单位、驻吉央企、军警部队和省内国企健全完善定点帮扶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帮扶成效。继续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开展社会组织、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志愿帮扶活动,加强引导和管理,提高帮扶效能。(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民政厅、省委宣传部、省国资委等)

  (二十八)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以实施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统揽脱贫地区各项具体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带动建设项目和具体工作举措统筹部署推进。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纳入“十四五”规划。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等)

  (二十九)做好考核机制衔接。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情况后评估。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纪委监委等)

  附件:

  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

  (12个)

  靖宇县、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市、汪清县、安图县、和龙市、龙井市、长岭县、双辽市、洮南市、榆树市


原文链接:http://ccdijl.gov.cn/xw/yw/202104/t20210408_8019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