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反腐倡廉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关注

从《我爱我家》中的西便门十号院到天通苑住宅社区,北京住宅,70年大变迁

发布时间:2020-06-29 10:05:20 作者:   来源:

  一提到大北京的房,大家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天价。对应5月份统计局出炉的楼市数据,您有这样的想法是一点都不足为奇,但是您知道吗?北京的楼也有您可以承担的,近些年,限竞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迅速崛起就是为了能让在京生活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北京安居乐业。当然,北京也确实有让人叹为观止的豪宅,不过这在北京总体住房中仅占极小的比例,而北京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构成什么样?在此之前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那些演变?未来北京的住房又会有何变化?今天,小住就带您来了解北京住房得起那点儿事儿!

  从北京住宅的演化史最初要追溯到解放初期,那时候北京以平房居多,大杂院和胡同的回忆常备已经住进楼房的老北京们津津乐道,总会怀念几十年前在胡同里呼朋唤友穷乐呵的日子。自80年代开始,因拆迁或者单位分房,不少人离开了大杂院住进了楼房,从那时候起,随着拆迁改造,平房越来越少了,最终只有一些老城的平房大院在明确要保留古城风貌的要求保存了下来并得到了完好的修缮,虽然目前也有不少老北京还住在大杂院,但是所占比例极为稀少。

  另一个越来越少的是苏式大板筒子楼,这种住宅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是建国初期的特色住宅之一。住宅建设学习苏联模式,采用以整栋建筑定型的标准设计。1-3层为主,建设标准低,多数平房没有独立厨房、厕所;楼房设计只考虑小型卫生间功能,所以没有配备洗浴区。

  其中有几个社区颇有名气,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带火了西便门十号院,成为了很多剧迷们“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而美欧电视剧也自带热度的被誉为“首都第一住宅区”的百万庄,其最早动工于1953年,是由我国著名设计大师张开济先生主持设计的国家第一批公务员宿舍。1955至1956年,百万庄住宅区的第一代居民先后住了进来。他们从全国各地抽调到北京,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组成了新中国重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越来越多的多层建筑出现在北京。这一时期的北京,建筑技术已有了较大发展,一些初级的工业化住宅开始研发建设,对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标准化、多样化的研讨也逐步展开,这时已有一些试点小区开启了建设实践,不过那时候社区的容积率极低,大院子里常有邻里小伙伴们相约玩耍。

  若白驹之过隙,时间专业来到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高层品字形塔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层住宅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住宅标准和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现了如方庄、望京、天通苑等大型居住社区。居住功能、室内外环境设计更受关注,同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在住宅建设中有所体现。

  仅隔十年的2000年,新式高层装配式板楼渐渐成为了主流。人们对住房建设品质要求日益提高。也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北京市在保障房建设中率先推行标准设计,推广应用绿色节能环保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产业化、工业化建造水平进一步提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北京越来越繁华,大家的居住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四世同堂”挤在几十平米的小房子里的景象是越来越少见,平均住房面积在不断扩大。

  而随之而来的是北京房价的高涨,学区房概念的涌现也让很多房子出现了20万/㎡的高价,很多人开始不务正业,寄希望于“炒房致富”。为了遏制房价过热,让经济发展与房地产剥离,“房住不炒”定位出现。此后,北京将稳定房地产市场作为长期方针,构建起了具有北京特色的租购并举住房体系——以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为主要方向,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加强需求端有效管理,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大力推动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人民住有所居,让北京居民住房安全更有保障!

  以上就是北京的住房变迁史,这是惩戒者一代又一代北京居民的住宅回忆,从小平房到大平层,再到小别墅,房子在变大,生活也在越变越好,如果您也是北京的老居民,能不能也和我们在评论区聊聊您家的居住变迁史呢?

  全国诚招 “三农调研员”,主要从事三农普法维权、课题调研活动、法律服务活动等,有意者可直接在官网下载相关资料

  想了解更多三农资讯请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三农法制调研中心(sannongfazhidiaoyan)

1